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每节一语:我们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喝的每一滴水、吃的每一粒米、用的每一丝线……无不取自于大自然。我们无尽索取的同时,又曾思考过回馈予大自然的是什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3、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4、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教学设想:1、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2、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导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板书文题和作者)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作者竺可桢: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他的《物候学》、《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论文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在竺可桢的一生中,他不仅勇攀高峰,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我国物候学增添了光彩。他的功绩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的。2、正音解释萌发()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区域()纬度()载(zăi)一年半载、记载翘(qiáo)翘首(zài)载歌载舞、装载(qiào)翘尾巴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次第:一个接一个。萌发:种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3、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课文,注意两点:(1)这是一篇说明文,前两小节描写性的语言读得美一些,后面科学性的告知语言要平铺一些,像做解说一样。(2)大家边读边用笔给每小节标上序号并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4、教师组织检查学生阅读效果。学生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屏幕上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