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谈骨气》教案(第2课时)新人教版一、出示学习目标:1、三读课文,分析所用事实论据的典型性。2、理解议论文中记叙和议论的关系。3、正确理解“骨气”的内涵。导入:同学们,本文课题《谈骨气》中的“谈”,就意谓作者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是议论的标志。对于议论文,我们接触不多,要特别注意小组交流讨论和老师的点拨,以便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一类文章的特点及写法。上节课我们已经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也了解全文主要运用摆事实的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本文用来证明观点的论据及其作用,并分析论证的过程。先据上节课所学列出本文结构——学生直接回答,教师点拨: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提出问题并加以解释,侧重从历史传统方面突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分析问题。围绕中心论点,列举文天祥、古代穷人、闻一多三个具体事例进行论证。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解决问题。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二、三读课文,学习分析议论文中所用事实论据的典型性。1、出示自学指导:请先重点研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即第5~9自然段,然后分组讨论以下思考题:1)为什么要选用这三个事例?三个事例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如按年代来调换?2)有骨气的中国人很多,作者为什么以文天祥、齐国穷人和闻一多为例?穷人例能否换成朱自清?3)为了更好地证明中心论点,在选取事实论据时应考虑什么因素?2、教师巡视,督学并参与讨论。3、成果交流。参考:1)三个事例分别依次用以论证孟子的三句话,因此其顺序不可调整。文天祥的事例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其中“做大官”印证“富贵”,“他坚决拒绝”,印证“不能淫”。穷苦人的事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其中“穷人”印证“贫贱”,“拒绝了‘嗟来’的施舍”印证了“不能移”。闻一多的事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其中“国民党的手枪”,印证“威武”,“不愿屈服”印证“不能屈”。2)齐国的那个穷人是奴隶社会有骨气的中国人的代表,文天祥是封建社会有骨气的中国人代表,而闻一多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有骨气的中国人的代表。作者选取的这三个事例,贯串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全过程,有力地说明了中国人从来都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与闻一多是同一时代的人,如果把“齐国人不食嗟来之食”换“朱自清不领美援面粉”就不只是换掉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丢掉了一个历史时期,也就不能很好地说明中华民族有史以来都是有骨气的。再者,文天祥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齐国的那个穷人,“昏昏然来”,终成饿殍,可算是社会最低层的人了。闻一多则是个教授学者,介乎前二者之间。这三个人物,所处的社会地位、隶属的阶级迥然不同。他们的骨气虽是“有着阶级本质的区别”,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具有坚贞不渝,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作者有意选取这三个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正是要说明整个中华民族是有骨气的。由此,看出选例要精当。3)例证典型,论证有力:课文中的三个例子,是经过了精心选择的。这三个事例分别与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从三个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同时,这三个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积广,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三、学习分析议论文中记叙和议论的关系。1、出示自学指导:请对比上节课出示的三个具体事例和课文中所采用的三个事例在表述上的不同特点,由此简要分析议论文的记叙和记叙文的记叙,有什么区别?方式: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用时3分钟。2、教师巡视,适当点拨。3、检查自学效果:示例:记叙文要写得具体,强调“让事实说话”。议论文要写得充实,也强调“让事例佐证”。既要选用事例佐证,但议论文中的记叙、一要求概括,不像记叙文那样力求具体;二要求重点突出,即记叙那些足以阐释整理、印证观点的某一个片断或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