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教学目标:1.了解罗丹及部分雕刻作品,积累一些雕刻艺术方面的知识。2.自主探究本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细致刻画、描写的方法。3.学习雕塑大师全神贯注于艺术创作的精神。教学重点:1.材料的详略安排。2.细读罗丹进入创作状态时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分析他们的艺术表现力。教学难点:1.首位呼应的句子。2.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标题,培养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文本。2.师生共享预习资料,由学生用文字介绍雕塑大师罗丹有关情况。图片部分由老师用课件展示。听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一代雕塑大师罗丹的成功离不开他对艺术的坚持不懈,离不开他对创作的独特思维外,除此之外他还有哪些成功的秘诀呢?今天让我们跟随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这位难得的“导游”一起走进罗丹的生活。二、教师简介作者大凡热爱生命,最后又不得不走上自杀之路的作家和诗人,都值得世人的尊重和景仰。茨威格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充满良知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作家,在写出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旷世杰作后,却迫于法西斯主义的统治,流亡南美,最后在悲观绝望中携妻双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茨威格十分擅长在小说中刻画各种细腻多姿的女性,因为他写出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名篇,高尔基还把“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的桂冠送给了他。听说,最近有内地和香港两地的导演争相把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搬上银幕。茨威格的名字又将再度热起来了。三、教师引领,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全文。1.首先拎出课文的关键段落点拨:①通过预习课文,你能找到点明题目的句子吗?②你能告诉老师“这个伟大的启示”是什么吗?③你还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表述?④请问“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是指什么事?⑤课文除了这件事,还写了哪些事?为什么这么安排详略?2、直接切入本文的重点内容:详写罗丹修改女正身像。学生齐读11——16小节,体会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及其作用:①在“我”看来,罗丹大师已经完工的作品,他为什么还要修改呢?②他是如何发现塑像的毛病的?③教师表演“审视”动作,提醒学生揣摩词句。④作者是如何刻画进入创作状态的罗丹的?请选择一项点评,分析它们的艺术表现力。⑤在句子“还有哪里……还有哪里……”处中,你能根据上下文意思适当补充出来吗?⑥罗丹对于自己的作品有怎样的感情?他对雕塑工作又有怎样的感情?从何处能看出来?3、谈感受,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交流跳读课文后回答下列问题:①作者第一次拜访罗丹时有什么感觉?这次拜访又经过了哪些心理历程?②“以人为镜,可正衣冠”,面对罗丹这面“镜子”,他找到了文章开头提到的“症结”了吗?文章哪句话与之呼应?③仿写训练,请为下面的句子再续写一句。感动是一种崇高的养分,茨威格有感于罗丹的全神贯注而努力进取;张海迪有感于保尔的勇敢坚强而身残志坚;。四、拓展练习1、罗丹的浑然忘我的工作精神曾感动着许多人,你能再举出几个专心致志地工作或学习的例子吗?(居里夫人、安培、王羲之、贾岛、牛顿、陈景润等人事例)2、你能为大家再介绍几幅世界著名的雕塑作品吗?五、作业布置:花草树木,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请以“_____________,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