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核舟记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教学设想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②这件艺术品的名称是什么?是雕刻家取的吗?(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艺术品主题的注意。船背无“大苏泛赤壁”字样,从“盖……云”可以看出是文章作者观赏后作出的判断,姑且以此命名。)二、作者及原作简介1.补充: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大致相当今中央部的办公厅主任),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枢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2课文系节选,但只删去一小段。被删节的是:(上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鬼犹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通“眉”)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遵,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下接课文本句)[说明]只述此段大意,但要强调作者的“详瞩”(细致观察)精神,非此则不能成此奇文。三、朗读全文三.正音(见“预习要求”)并标段号。2.带领学生从第2至5段中划出以下话语以显示作者的说明顺序:舟首尾长——中轩敞者——一船头———舟尾——船背3.教师范读全文(能背诵最好)。4.学生齐读全文。强调要用一字一顿的方式,切实掌握字的读音和意义,不要求读出语气、〔说明]这种读法适用于生僻字多而虚词较少的说明文。在大体熟悉其字句后,再划分节奏为好。四、讲解第一段1.指名一位学生试读全段,仍用一字一顿读法;教师再领读一遍,读出节奏。2.讲词语:(1)“为”,为英语中的“make”,是一个用得相当广泛的动词,可以说“为学”“为文”。这里指雕刻。②“罔不”,是常用语汇。问学生“罔”可用哪个字来替换(“无”)。这是作者有意使用古语。③“因势”“象形”可以读断,即“因其势而象物之形”。“象”是动词,摹拟的意思。3.概括本段内容(用讨论方式)①赞扬雕刻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板书加圈字,下同);结合课文:径寸之木,极言原材料之小/宫室。…••木石,极言雕刻范围之广;“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极言技艺之精。)②交代赠核舟事。(可以问学生“盖大苏泛赤壁云’可否省去不写,并读一遍以示省去后上下文仍然连贯。只是于文义影响甚大,使下文即第2至4段内容失去依托。)由上述内容引申出本段有提示全文的作用。五、简介苏武游赤壁一事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武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到使,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六、诵读第二段此段和以下两段的基本教学程式是:①学生用一字一顿方式齐读一遍,教师按节奏领读一遍;②解释词语,概括段意。③练习背诵,并在试背过程中作诵读指导z④以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