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故乡》教案(第1课时)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2、理解对比手法在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方面的作用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理解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感情。二、教学重点1、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形象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2、理解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2、理解文末关于“希望”的议论的哲理性。四、【课前准备】五、【课时安排】三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选自《呐喊》(小说集)。写作背景介绍: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并熟记有关小说的基本常识。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后给课文起一个副标题并阐述理由。3、为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写一个小传。三、熟记小说的基本常识1、出示自学指导:请快速跳读教材“附录”中《谈谈小说》这篇知识短文,捕捉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并加以整理、熟记:1)什么是小说?2)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哪个要素最主要?3)小说按照篇幅的长短,可分为哪几种?4)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5)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6)环境描写的种类及一般性作用?用时6分钟。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学。3、自学效果检测,抽查。明确:1)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这就是小说。2)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3)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等。4)外貌(包含肖像、神态、衣着等)、心理、行动、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以及侧面描写。5)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6)环境描写: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自然环境;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思想感情),渲染、烘托气氛等。四、初读课文,拟副标题1、出示自学指导:请结合文中注释、投影提示(字词读音,解释)、课前导读和课后习题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后,先独自为本文拟定一个副标题,然后小组讨论哪一个更优,最后分组展示并阐述理由。副标题参考格式:“一个的故乡”或“故乡的”,也可以不要此格式,自己自由发挥。用时10分钟。正音释义:阴晦(hui)瓦楞(leng)胯(kua)下獾(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