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教案(第1课时)教、学内容年级学科八年级教学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课型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教学重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教学准备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二、新闻的有关知识:一.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二.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三、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四、研读反思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明确:看标题。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明确:看导语。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明确:看主体。①划分层次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②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五、品味语言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⑤“不料”:有嘲讽意味。2、课堂训练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六、课堂小结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新闻有它记叙的六要素,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一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七、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磅礴大气;2、观看录像片段《百万雄师过大江》;3、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