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做功了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功的概念;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注意平常的观察能力。重点与难点1.重点:怎样才算做功;功的计算2.难点:怎样才算做功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点拨引导法、训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和课本第一段文字引入新课。二、进行新课:(一)机械功:在我们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板书:一、做功:(二)怎样才算做功: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物体做功的实例。使学生明确,力学中所说的功包括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板书: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B、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教师演示1、用手指推动粉笔盒在讲台桌上运动一段距离。演示2、将粉笔盒举起的过程。演示3、将粉笔盒举起停在空中静止不动。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师再举例子(一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分析虽然有力和有距离,但是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最后教师强调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学生讨论并回答课堂练习:(三)功的计算:物理学上规定: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这一规定不但包含了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而且告诉我们功的计算方法。(板书:二、功的计算:1、公式:功=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W=F•S2、单位:F—N,S—m,所以W—N•m焦耳—J1J=1N•m)用手慢慢匀速举起两个鸡蛋,升高1米时,手对鸡蛋做的功差不多就是1焦。例题1:甲同学用100N的水平拉力将重300N的箱子沿水平地面匀速移动了10m,乙同学将这只箱子匀速举高2m,甲同学做功多少J,乙同学做功多少J。演示:甲同学拉箱子的力做的功是:W=FS=100N×10m=1000J。乙同学举箱子的力做的功是:W=Gh=300N×2m=600J引导学生完成图9-23一些力做功的估算。例题2:见幻灯片通过以上例题分析强调:运用功的公式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公式中的F与S必须在同一直线上;2、公式中F的单位必须是(N)S的单位必须是(m),那么功的单位才是(J);三、小结:四、布置作业:1、2、3、4五、板书设计第三节做功了吗一、做功:1、概念: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B、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二、功的计算:1、公式:功=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W=F•S2、单位:焦耳—J1J=1N•m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