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及其积极意义。3、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实词的意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4、背诵全文。教学重点:1、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2、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课文背诵。教学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六一居士的由来:欧阳修自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由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再加醉翁一个。二、文学常识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能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这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他取名“醉翁亭”,第二年,写了下《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环滁皆山也(chú)林壑尤美(hè)琅琊也(láng)(yá)饮少辄醉(zhé)日出而林霏开(fēi)云归而岩穴暝(míng)伛偻提携(yǔ)(lǚ)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觥筹交错(gōng)颓然乎其间(tuí)树林阴翳(yì)晦明变化(huì)宴酣之乐(hān)四、疏通文意根据参考书目通译课文五、字词归纳:词类活用名之者谁:名作动,提名。山行六七里:名作状,沿着山路。1、一词多义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②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乐:①山水之乐:乐趣,名词。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③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而:①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②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③日出而林霏开:表顺承。重点译句(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二课时一、课文分析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⑴自然环境: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⑵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⑶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⑴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⑵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⑶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⑷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学生回答)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⑴四层(一句一层):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核心)⑵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⑶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1)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2)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3)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