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尝试运用自主学习,把握整体文意,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2.双向互动地学习,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文言词句。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把握人物形象及其刻画手段。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教学难点:通过唐雎和秦王的对话,把握人物形象。教学时数:1-2课时教学设想:本文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丰富,理解起来不太费力气,因此可以依据讲学稿这种形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展示,然后小组讨论疑难,共性问题大家一起商讨解决。最后老师可以出检测题当堂检测。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整体感知。1.文学常识:(1)介绍《战国策》。(生先回答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可以补充。)《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2)简述时代背景。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2.重点词语积累。(1)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祲(jìn)缟(gǎo)傀(guī)挠(náo)(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加惠(给予恩惠。)怫然(盛怒的样子。)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抢地(撞地。抢,碰、撞。)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谢(道歉。)谕(明白,懂得。)(3)古今异义:①长跪而谢之(古义为“道歉”;今义为“感谢”)②君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古义“听说”;今义“听”)③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义“于是”;今义“因为”)(4)通假字: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②仓鹰击于殿上(“仓”能“苍”)③轻寡人与(“与”同“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④寡人谕矣(“谕”同“喻”,明白)⑤秦王不说(“说”同“悦”,高兴)(5)词类活用: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原意为“多”,这里指“扩充”)②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原意是与“重”相对,在这里意为“小看”“看不起”“轻视”)③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原意是“发怒”,这里指发怒的后果)④天下缟素(名词活用作动词,原指丝织品,在这里意为“穿丧服”)⑤与臣而将四矣(数量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意为“成为四个人”)⑥亦免冠徒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徒”,“光着”)⑦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伏”;“使……流”)3.结合对词语的掌握和文下注释疏通课文。第一段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参考译文: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结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第二段原文: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