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儿的信》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内容,通过神话故事,理解“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三者的关系。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故事的教育,使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三者的关系。2、难点:理解爱情的甜蜜、美好和理智、慎重的关系。【教学方法】小组自主讨论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现在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深。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侄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二、知识积累1、生字词忐忑繁衍一抔化为乌有无与伦比怒不可遏2、作者介绍苏霍姆林斯基,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代表作品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公民的诞生》、《侄女儿的信》。三、课文内容研讨,整体感知1、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跟女儿解释爱情的?分析:作者给女儿讲述自己从祖母玛丽娅那里听到的神话故事。(简之:通过自身经历的神话故事)2、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而不直接给女儿讲什么是爱情和讲道理呢?分析:枯燥的说教,不能够展现爱情的美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拉近和女儿的距离也向女儿传达:谈论爱情并不可耻,它是成长的必经之路。3、那作者认为究竟什么是爱情呢?分析:爱情的三位一体: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四、对神话故事部分的解读请同学们默读文中神话故事内容,思考上帝创造世界后,三次来到人间,却是三次发怒,什么导致上帝发怒的?分析:解答出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具体时间,以及从对话当中去寻求答案。五、柏拉图问爱情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面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拣拣,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株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六、积累拓展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苏霍姆林斯基七、小结爱情是人类最炽烈的感情,是最美好的情愫,每一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的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所以,同学们,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是,你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