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岳阳楼记导学练测资料包(九年级语文上册鄂教)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谪zh†: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百废具兴: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都兴办起来。胜状:胜景,好景色。浩浩汤汤shng:形容水势广大,汹涌壮阔。朝晖hu‰夕阴:早上阳光照耀,晚上乌云蔽天。形容天气变幻不定。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然则:(既然)这样,那么……霪雨霏f…i霏: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洒落。日星隐曜y„o: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隐曜,藏起光辉。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云国怀乡,忧谗畏饥:离开朝廷,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自己。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心旷神怡y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初二,两岁时,父范墉病故,母谢氏,贫无依靠,改嫁朱文翰(当时任平江府推官),仲淹遂改名朱说。四岁随继父北归长山县(现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年稍长,继父让其学习商贾技艺,皆不喜爱,唯愿读书。因随母改嫁倍受歧视,加之家境贫寒,范仲淹自幼形成自强不息的性格。1009年(大中祥符二年),范仲淹到长白山醴泉寺借读,刻苦自律,倍受磨难,每日“画粥断齑”,笃学不辍。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身世后,前往河南应天府拜戚同文为师,继续苦学。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29岁,复范姓,改名仲淹。后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邓州、青州等地方官。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2、相关知识:⑴雄踞岳阳市西门城头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岳阳楼是什么时候建的,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它始建于唐,北宋年间重修和扩建。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据说当时巴陵郡守(岳阳在宋时属巴陵郡)滕子京是很有才学的人,在楼落之时,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边天,天边水,秋来分澄清。君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59个字写景抒情,很有气势。但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写得就更好。《岳阳楼记》共360字,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人所传诵。岳阳楼所处的位置极好。它屹立于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主楼3层,楼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上有三具枷锁形状的铁制物品,重达1500斤,也吸引了不少游人在岳阳楼下的沙滩观看。其用途为何,至今说法不一。⑵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河南人。和范仲淹是同年进士,曾多次受到范仲淹的举荐,交谊很深。庆历二年,滕子京在泾州曾率军民积极抗击西夏入侵,并“大设牛酒,迎犒士卒”;庆历三年,被攻击为“枉费公钱”,四年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