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蜡烛》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作品主题。2、把握人物形象,分析行动描写,体会人物感情。3、激发学生热爱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人物形象、思想情感、揣摩语言、体味意蕴(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点在了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2.文体介绍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有一实用文体,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的有意义的人和事,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记叙,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三.新授(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字词教学(多媒体展示字词,有学生认读)2.请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3.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来复述课文。(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从中找出令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并分析令你感动的原因。(三)三读课文,揣摩语句,体会文章丰富的意蕴。(多媒体显示)1.路并不遥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他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个小时。(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2.做好了坟堆后,老夫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只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作补充说明?)3.老妇人对着着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者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义?)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喜烛——还是明晃晃的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的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学生默读、品味,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明确:1.改过后效果不好。原句的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十分感人。改过后过于笼统,不够细致。2.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表现了老妇人奉献给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3.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黑色围巾,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4.不好。原句勾画了经过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再次点出这只蜡烛的非常来历,揭示了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四)文中的老妇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其思想感情都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的。请大家找出文中的动词来,并分析其作用。四.课堂小结“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只小小的蜡烛将穿过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这是一首赞美诗,是一首颂歌,这首颂歌将用会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们的心中!五.课后小练笔: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为老妇人写一段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