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2、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3、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过程与方法:朗读想象法,自主和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时间:2013年9月18日(星期三)一、导入。东晋末年,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人民生活在水火之中。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就走进桃花源,去领略它的美妙。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三、朗读课文。(一)听教师范读课文。在听读中注意字词读音、语句的停顿、情感的把握三个方面。老师强调朗读时,应注意的几个细节:1、字音要读准。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2、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要读出对衬感来。3、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二)读准字音。舍船(shě)豁然开朗(huò)俨然(yǎn)垂髫(tiáo)怡然(yí)要(yāo)咸(xián)邑人(yì)间隔(jiàn)语云(yù)诣(yì)遂(suì)骥(jì)(三)再次朗读课文。四、翻译原文全班同学对照注释大致读懂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下自己的心得或疑惑。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分别点四名同学口译课文。要求学生做到重点词句翻译准确,句子大意清晰,但不必逐字逐句硬译。每人译完后,请其他同学及时纠错、补充。整理本文的文言字词,并按照类别归类: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课文中的成语。补充注释。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五、小结。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