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教学目标:1、借助了解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事业上的辉煌成就及“奇”人“怪”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材料见后附。2、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写法,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3、真正认识实验精神对中国学生的重要性。重点难点: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2、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落。3、在熟读课文的情况下,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1)在本文中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我想跟青年朋友们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2)请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3)请用一段话概括什么是“实验精神”?它和实验有什么区别?(4)作者为什么要特别对中国学生提出“实验精神”这个话题?(请指出具体段落并加以概括:在中国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以自身的经验为例,死用功,一切都遵照老师的指导。)(5)进行实验时应注意哪些事项?(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的和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6)作者说,不管是研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能举出科学探求的例子来印证就更好。(7)“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意义有两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有计划的探索。)4、让我们来听听丁肇中人生经历及科学研究的故事吧附一:“奇”“怪”的丁肇中一提起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丁肇中,人们都会说:那是一个奇人,又是一个怪人。说到“奇”,丁肇中确实有一段令人惊奇的人生经历。他祖籍山东日照,祖父曾追随孙中山革命,后牺牲。他父母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由于早产,他于1936年2月4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城,两个月后父母回国。经过一番颠沛流浪,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尔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十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在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他告诉人们:“我做了10年矢量介子实验,才从上百亿个各种各样的粒子中找到了一个J粒子。这就好象在北方地区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我从无数雨点中辨认出一个带颜色的雨点那样困难,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松懈和马虎。”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以后,第三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学者。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提到丁肇中的“怪”,比他的“奇”更令人叹为观止。突出表现为两个“不”:一是“不合群”。美国同学对他的评价是:学习顶刮刮,就是不合群。从学习到工作,他的生活轨迹始终是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宿舍。在美国,大学的课外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可他几乎是什么都不参加。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走上社会后,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有时是两天两夜,三天三夜,甚至五六天五六夜不回家。孩子都抱怨老见不到爸爸。在各种社交场合,几乎就不会见到他的身影。据说这么多年来,除了没有到任何一个教授家里吃过饭外,他没给包括他故乡日照在内的任何学校或科研单位题过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竟是对书法艺术的特别敬重。他曾不止一次对人说,书法艺术比物理学更加神秘。他说:“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字在书法上又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给人以各种美的享受。”为此,他绝不给人题字。在新疆大学给师生演讲时,校长一再请他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