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河子第十八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第三课时●活动与探究一、语文实践活动设计请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提示,用橡皮泥试着捏一个“核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二、口语表达活动设计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注意:让学生广开思路,在如实摹写实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进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预先准备发言稿。口头介绍可以先分小组进行,谁介绍得好,再说给全班同学听)三、设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个,不改变他们的位置、动作,以篇一人称,展开想像,描述其余四人的动作、语言、心理。四、开放探究下面是清朝人宋起凤写的一篇文章,与《核舟记》有许多相似之处,试作比较阅读,想一想两文有什么异同。核工记[清]宋起凤参考答案:两文非常相似,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像。不同之处在于: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附: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1.课文补注(1)盖大苏泛赤壁云从核舟上的人和景物来看,无疑是刻的“大苏泛赤壁”,而且苏轼也确有游赤壁的事。可是文章为什么不肯定地说却用推测的语气呢?这可能是因为大苏泛舟赤壁虽然确有其事但是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后者只是一种传说。至于王叔远用这个传说作为雕刻的题材,则完全无损于艺术品的完美。(2)左臂挂念珠倚之“倚”是靠着的意思。“之”是代词,指“左膝”。对这句话,有的读者也许会问:它说的是“左臂靠着左膝”呢,还是“念珠靠着左膝”呢?仔细想来,应该是“挂着念珠的左臂靠着左膝”。(3)技亦灵怪矣哉古人称鬼神曰“灵”,称妖物曰“怪”。文章用“灵怪”二字赞扬王叔远的奇技,意思是说“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奇技,简直不是世人所能具有的,只有鬼神妖魔才能办得到”。“灵怪”二字,含有成语“鬼斧神工”的意思。“技亦灵怪矣哉!”用现代汉语来说,大致等于“技能的精湛,也真可谓‘鬼斧神工’了啊!”(《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版)2.关于“核舟”之“窗”“启”“闭”谈文中“旁有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许多教学参考书或辅导类书籍把这段话译为:“……共有八扇。推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两边相对。关上窗子,可看见右边……”,把“启、闭”译作动词“打开、关上”。“核舟”之窗真的可以启(打开)闭(关上)吗?首先,“核舟”是件工艺雕刻品,它只是一种造型设计,雕刻家借此表现一定的内容和主题,完全能够凭直观的立体感来完成,达到艺术的真实美,而没有殚精竭虑、苦心孤诣地在一件工艺品上设计可以打开、关上的活动窗的必要。其次,“核舟”体积有限,长“约八分有奇”,不及盈寸,高“可二黍(黄米粒)许”,且“桃核有规则形麻纹,无数小孔深入核心,设计布局极为艰难”,故“桃核舟被视为果核雕刻之禁区”。王叔远能以“蚊足之细,钩画了了”“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辑,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确实“技亦灵怪矣哉”!令人叹为观止,又焉能将窗子刻得开关自如、类似户室之“真”窗呢?且八扇之中能开启者共有几窗呢?即使有一窗如此,也是匪夷所思了。其三,该如何理解“核舟”之“窗”呢?我以为,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将八扇窗刻得情态各异,有开着的,有关着的,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布局,富于层次变化,这样,通过“启窗”(打开的窗子)可从纵深处“雕栏相望”,给人以极强的立体感,以展示其画面的艺术空间,而通过“闭窗”(关着的窗子)可见到窗棂上东坡居士《赤壁赋》中脍炙人口的名言,既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又可增加工艺品的装饰美,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所以,我认为“启窗”“闭之”并非动宾式,而是偏正式:“打开的窗子”“关着的窗子”,可译为“通过打开的窗子”“通过闭着的窗子”。这样解释,就合情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