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学案【考试目标】一、两汉制度的基本特点:“”,有所损益二、监察制度:刺史制度1、西汉时:帝实行的地方监察制度。2、东汉时:刺史监察权加强。东汉末年,“刺史”改为“”,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三、地方行政制度:1、西汉初,制与制并存,封国制下王国势力的膨胀2、王国问题的解决:汉武帝颁布,使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中央集权;还颁布“”限制诸侯王的活动。四、选官制度:1、西汉:选官制度包括、等内容。其中察举制是一种的制度,是两汉最主要的选官途径之一。2、东汉时,察举制注重一科,主要根据人才的。随着豪强地主势力发展,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五、编户齐民:1、性质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2、编户农民对国家的负担:依据承担国家的赋税(包括:、和)和徭役、兵役。统治者还巧立名目,征收各种附加税和杂役。【题型示例】例1下列关于编户齐民的表述,正确的是有①没有正式户籍②具有独立身份③承担国家赋役④超役现象严重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前思考〗解题关键对编户制度有个完整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西汉编户齐民制,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用排除法选择更好。①没有正式户籍,这一说法明显错误,教材中明确叙述“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故该题选择B。〖答案〗B〖解后归纳〗关于编户制度:内容:西汉政府把全国的平民编入户籍,实行按户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制度。编户齐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对封建国家承担四种负担:一是田租,即土地税;二是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二是徭役;四是兵役。特点:标志我国封建社会一套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轻徭薄赋;出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影响:轻徭薄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西汉走向强盛;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承受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因素;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例2下列关于西汉时期刺史制度表达不正确的是A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B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而产生C皇权空前加强D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是其主要职责〖解前思考〗要理解刺史制度在西汉时是严密的监察制度,他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西汉的刺史制度,这是一道否定式选择题。根据2003年《考试大纲》,西汉的兴衰都删除,只保留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所以该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该题是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因为刺史是汉武帝在州设立的,是自上而下的,所以A项显示错误。〖答案〗A〖解后归纳〗通过本题的考查,了解了刺史在西汉的职能。到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也就是要注意同样是刺史制度,但在西汉和东汉职能范围有所变化,在复习时要旨起重视。例3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分封制A都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D都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解前思考〗熟悉两种分封制产生的背景和目的。〖解析〗该题旨在考查对西周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王国分封制的理解与比较。西周的分封制是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而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中央集权和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故A、B项可排除;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的瓦解是统治者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不是因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西汉的社会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自始至终都未发生变化,故D项亦不正确。两个时期分封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答案应为C。〖答案〗C〖解后归纳〗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西汉初年,统治者继续采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但另一方面为巩固统治,刘邦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在各地建立王国,在地方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这些王国相对独立,掌握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随着王国实力的增强,逐渐威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的巩固,由此产生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又平定了“七国之乱”,把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