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21愚公移山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正确、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正确理解文意,掌握文言词句。2、能力目标:学会整体阅读课文,掌握几种文言句式。3、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去战胜困难。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2、辅助性教学,指导学生借助注解及工具书,自主学习文言文。3、注重解疑及知识点的归纳,当堂练习。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通过反复朗读熟知文章大意;借助工具书及注解尝试翻译。2、合作学习,通过相互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学习中的疑难。教具:幻灯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一、二两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初一的时候,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两小儿辩日》,这是出自《列子》的一则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将学习其中的另一则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显示课题)2、简介《愚公移山》:(幻灯片及配音)《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二、读课文1、初读课文,结合注解,争取读准字音和句读。质疑。2、范读课文。(配音)3、正音,将课文注解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4、大声朗读课文。三、整体感知课文脉络。1、对照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理清课文脉络,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投影)(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2)、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3)、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4)、移山的结果怎样?3、师生互动,解决以上问题。四、研习新课:1~2节1、学生齐读。2、教师提问: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要求学生先理解第1段的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投影图片显示太行山的雄伟气势)-3、学习第2段。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1)、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2)、分析“家庭会议”。教者设疑,学生讨论,后明确。①、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因此“杂然相许”。②、愚公妻“献疑”的原因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③意见一致,立即行动。(3)教师发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四个人”(三夫加一“遗男”),把“愚公”漏掉了,说明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4)教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启发学生讨论,教者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子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4、归纳第1~2段:(幻灯显示)(1)重点词义:方仞河阳且面惩迂毕力平险指汉阴许以如……何焉诸叩箕畚龀之易返(2)语句翻译: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③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理解:①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原句)(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原句)(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一家人对移山持什么态度?(原句)(杂然相许。)③移山的方法是什么?(原句)(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④愚公之妻献疑的目的是什么?(同上)⑤愚公移山有什么艰巨性?(原句)(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⑥文中为什么写邻居小孩"跳往助之"的情节?(略)5、翻释1~2节:(投影显示,由学生阅读并记录)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园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