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那树”的有用之处是什么?2.是什么让“那树”变得不再有用?3.“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我们要从“那树”上得到什么启发?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为画册《天津老房子》收集材料时遇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家人几代传承守护着一棵生长了几百年的老槐树。后来,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因这棵老槐树而看中了这块地,就在附近盖了商品房,还奖励了护树人家一套房子。树给护它的人带来好运,也给房地产开发商带来好运,商品房被抢购一空。在这个故事里房地产开发商是幸运的;守护树的这一家人也是幸运的。同学们,这棵老槐树也幸运吗?我们不急着回答,有些问题如果你急着回答会显得有些草率哦!先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王鼎钧先生的散文名篇——《那树》。我们先来看看王先生笔下“那树”的命运是什么?(二)起:“不再有用”同学们已经预习过文章了。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我们同学预习的情况。问:“那树的命运是什么?”明确:概括回答:“那树”的命运是悲惨的等等。(死了!——怎么死的?或为什么而死?)具体回答:“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追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段话里最要命的哪一个词?明确:“撞去”——这一“撞”就要了驾驶者的“命”;“偿命”——要了“那树”的“命”。我们看,这个“偿命”的决定是交通专家“宣布”的。“宣判”那树“偿命”,我们想,这次交通事故的责任肯定在树一方了。是不是这样?不是!通过“喝醉了”“六十英里”“对准树干”等词我们可以判断,这次事故的责任在人而不是树。问:那交通专家为什么要非让树偿命、要将“那树”除之而后快呢?真正的原因(目的)的什么?明确:阻挡了交通。问:这样的想法在文中有没有体现呢?明确:第7自然段:“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说有没有阻挡交通,出租司机和乘客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他们两个共同的反应是“喃喃”——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的声音——司机的喃喃是“对这儿有树表示不解”,而乘客是在不解的基础上更是埋怨——读“这么老”“这么大”,潜意识中好像说这棵树“没用”。)【板书:不再有用】(三)承:“有用”主问题:“那树”从来都是没有“用处”的吗?(不是)那它的“用处”曾经体现在哪里呢?明确:(1)“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式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这是不是搞迷信活动啊!(不是)——祈祷、精神寄托。追问:那为什么就在这棵树上“一炷香”呢?明确:“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立”,顶天立地,很有气概的样子,立于天地之间。)“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摇,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是一棵历史如此悠久、又如此坚强的树,在如此大的台风中都不倒!向他祈祷应该会有安全感吧!——“老”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慈祥”“智慧”“经验丰富”等等。)(2)“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强调“吸一口浓荫”,感受那股舒服劲儿!感受流动的“碎汞”,非常惬意)——男生表演(3)“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重点把握“于是”的因果关系。可以说鸟叫的声音和幼稚园相应成趣,多么和谐,令人心旷神怡。)——生读(4)“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抓住“暗中”“一厘米一厘米”——哪怕如此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