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诗经两首蒹葭》教学设计课题:讲课教师:学科:语文课时:第一课时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记住《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3、品味诗歌的音韵美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学生对美的语言和美的情感的认知与感受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教学难点1、品味与鉴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2、理解诗歌主题的多义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设疑启发:由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激发同学学习兴趣3’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二.探疑互动:《蒹葭》是选自《诗经》的一首作品,也是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第一首《诗经》中的作品,因此在学习《蒹葭》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关于《诗经》的概念。《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二、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1、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诗,然后请同学思考: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四言,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复沓。明确:四言是诗歌产生之初最主要的形式,《诗经》作为早期的诗歌,其虽杂有三、五、七、八、九重章叠句是《诗经》的主要形式。举例《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蒹葭:苍苍——凄凄——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检查预习10’检查预习20’句,但以四言为主。五言诗在东汉时期才出现,而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则为曹丕所创《燕歌行》。2、这首诗每一章节重章叠句的同时,个别语词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变化的部分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全诗采用重章叠句,而又在每章相同位置变换语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得诗歌具有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而且使得诗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诗中还运用了不少叠词,使得全诗声情兼备。伊人所在地:一方——中央——湄——涘——坻——沚道路:长——跻——右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解疑归类: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给三首《诗经》作品,请同学们判断分别运用了什么手7’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即铺陈、排比。举例:《小芳》:“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比:即比喻,“你是风儿我是沙”、“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兴:为了引出自己想要说的事物,往往先说另一个与原本的事物不一定有关的。举例:《达坂城的姑娘》:“达坂城的石路硬又硬啦,西瓜大又甜呀,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四、情景关系1、本诗每一章的前两句写景起兴,请同学们概括下诗中所写景的特征明确: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2、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样的景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诗中哪几句法:赋:《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chí)蹰(chú)。静女其娈(luán),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yì)女美。自牧归(kuì)荑(tí),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比:《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兴:《关雎》是具体抒情的?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