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积累词语,了解“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②理解本文反驳论证的方法③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其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力和嘲讽意味的艺术特点2、能力目标①通过分析文章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并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②学会用道理反驳别人的观点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体现出来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这种感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和爱国主义精神二、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驳论方法,并理解其语言特色难点:①理解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分别指的是什么人?怎样的中国人才算“中国的脊梁”?②探求为什么文章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明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疏通文义,理解文章内容1、导语设计:同学们知道1931年中国的土地上正发生着怎样的一场战争,中华民族正经历着怎样的一场浩劫吗?在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断了沈阳柳条湖的一段南满铁路,然后向沈阳北大营和沈阳城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打响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枪声,所以每年的9月18日成了我国的“国耻日”。从这一天起,东北成为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14年的殖民地;从这一天起,东北父老乡亲沦为亡国奴。可是,大家知道吗,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居然抛出了所谓的“不抵抗政策”,于是“九一八”后一周内,日本关东军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的30多座城市,“九一八”后一月内,东北沦陷。在未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中国东北半壁大好河山竟拱手相让。紧接着,日本帝国主义又向华北地区步步逼近,亡国灭种危机迫在眉睫。这个时候如果是一名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你认为他应该怎么做?(学生)可偏偏就有些不争气的中国人,大家看到课本P123,从这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文章中找出这些不争气的中国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教师: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正是需要我们万众一心,抵御外族入侵的时候,有一部分人却因为当前的局势,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他们的头脑。大家看到P124的注解2,(学生读)“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一旦崩溃,那个民族也就离灭亡不远了。而作为当时主流报刊的《大公报》居然发出这样的哀叹,同学们试想一下中国的民众在主流媒体的误导下,会不会更容易对当时的国难失望乃至与绝望。面对此情此景,以救疗国民精神为己任的鲁迅先生总免不了呐喊几声,让国人在失望甚至绝望中,从勇猛和悲壮的人身上看到希望的曙光。于是他就于1934年9月25日写下了这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两年后的这一天鲁迅先生与世长辞。2)作者介绍关于鲁迅先生,大家应该不陌生了。前面我们学习过他的《故乡》。提到鲁迅,同学们大概会留下怎样的印象或者你用个什么词语来形容他呢?(学生)其实,鲁迅先生原本是个极其幽默,爱开玩笑的人。据说他与他的妻子许广平两地分处的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往返书信达80多封,差不多平均36个小时就写一封信。鲁迅当时到厦门教书,在厦门大学里种有相思树,一天鲁迅坐在树下思念许广平,看到一头猪跑来吃相思叶,正在热恋中的鲁迅看到代表爱情的相思树叶被猪吃,正义感油然而生,和猪当场展开决斗。当时有位教员看到,他对那位教员说他与猪斗的理由是不能告人的。但恰恰是这样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留给我们的却是短发竖立、横眉冷对、没有笑容、令人生畏的印象?(学生)正是由于黑暗的现实,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外族入侵,他不得不拿起一支笔,用笔作武器,为民族、为国家战斗。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伏尔泰,他们都是用思想,靠自己的作品来激励人民,反抗黑暗,追求光明。虽然鲁迅先生的个子还没有我高,但他用自己的笔唤醒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写出了小说集《呐喊》、《野草》、《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就出自《且介亭杂文》。“且介”二字就是“租界”二字的一半,这就意味着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