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教学目的1、了解荔枝的结构、生长等知识。2、领悟作者引用古诗文典故的作用。3、学习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4、尝试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说明文。二、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因此本文的重难点应放在对荔枝知识的了解上和一些生动手法的运用上,而对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初中有所提及,故可略及。2、用文艺性笔调写作,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对作文要求不应过高,能会一些方法与技巧就行。3、在教学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4、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教师提问:你吃过荔枝吗?你对它了解吗?学生可能答:吃过。荔枝表皮粗糙,红色,肉甜。教师明确:学习本文,了解荔枝。二、教师明确文体知识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2: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3: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三、投影打出作者简介,学生阅读了解。贾祖璋: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了《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四、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浏览课文,完毕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这一标题有何创意?2、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里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甘酸浆液如醴酪”的话对吗?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后可得:1、⑴标题给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方。成熟期六月——阳历七月。颜色丹——红色。⑵以诗为题,新颖,同时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2、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壳如红缯——错(粗糙)膜如紫绡——错(误作)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甘酸浆液如醴酪——对五、文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荔枝的有关知识,要求细读课文,读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完成学案上的图表。讨论探究后,师生共同可得:外壳:块状裂片、粗糙外部形态颜色:深红色、紫色(表)形状: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果实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主)内膜:白、薄内部结构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里)核(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无核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长生长产地我国(次)习性喜温暖六、要求一学生概述荔枝的有关知识,其他同学思考:文中除了有这些知识,还多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概述后讨论以上问题。答案可能为:1诗文,作用《荔枝图序》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咏荔枝膜》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过华清宫绝句》(一)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惠州一绝》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2掌故作用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3比喻作用绛囊、红星、珊瑚珠说明荔枝颜色红的特点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说明荔枝成片林的绚丽美景教师小结: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得文章生动了许多,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七、布置作业:1,背诵本文中的诗文。2,你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检查诗的背诵情况。二、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说明特例,并思考如果去掉这些特例,效果怎样?1,特例⑴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⑵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2效果内容不够丰富,说明不够周密、严谨、准确。三、其实本文的准确还体现在语言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师生讨论后可得:1,明确的科学术语。⑴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锐如出刺,这叫做片峰。⑵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2,适当的数量表述。⑶荔枝大小通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