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3、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对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方法:科学探究、启发等。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那么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我们怎样来描述这些看不见的粒子?这些粒子又是否能构成物质呢?(二)新课:科学探究: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1、提出问题: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水分子还能再分吗?2、建立假设:①水分子可能是由一些更小的微粒构成,这些微粒我们看不见;②水分子可能是最小的微粒,它不能再“分”。3、设计实验:我们在做电解水实验时已知道,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发现水变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1。思考: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4、得出结论:电解水实验可以说明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就是原子。6、课外拓展:(查找道尔顿“原子论”相关资料,体会科学发现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历程。)早在1803年10月,在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的一次活动中,道尔顿第一次提出了原子概念,讲述了他的原子论。他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三点(1)元素是由非常微小、不可再分的微粒——原子组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质。(2)同一元素所有原子的质量、性质都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质量和性质也各不相同,原子质量是每一种元素的基本特征之一。(3)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教师评述]:道尔顿有“近代化学之父”之称,是近代化学的奠基人。道尔顿的原子论开辟了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新纪元。现在原子的存在已被实验所证实。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看到原子的图象。【阅读】:P4图1-6硅原子的电子隧道显微镜图像(介绍有关STM发明的信息,拓展学生视野、增强科学探究的信心)思考:水分子的变化我们肉眼无法看到,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形象直观地表示变化的过程呢?(生答:模型)模拟实验演示:(课件展示水分子电解模型)电解水实验可以说明一个水分子正如假设的一样,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与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相吻合。[思考]在电解水的反应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再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回答:水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教师评述]事实上可以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即原子是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水分子变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也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阅读课本第5页图1-8,并完成下列练习:1、水是由构成的。2、一个水分子是由构成的。3、试用原子和分子的知识来分析下列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1)水受热变成水蒸气;(2)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地球上的物质通常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那么有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呢?阅读课本、师总结:金属(如铁、铝、铜等)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等)固态非金属单质(碳、硫、磷等)(三)【小结】:1、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即原子是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3、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四)典型例题分析:(五)课后反思:作为科学课堂的一名探究者,由陌生到有所认识,这么多年来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与学生一起进行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收获也颇多,但同时也深深的感悟到,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自身所需要具备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知识很重要,学生可能会有一杯水,但教师却要一江水,科学素养偏差的我知识存储的也不多呀,在探究学习中,总是担心学生学不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对于课堂上一些非常好的动态生成无法及时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