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隆中对》教案(第1课时)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翻译并掌握重点语句意义。2、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3、简析人物形象,认识诸葛亮的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二、教学重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翻译并掌握重点语句意义。2、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三、教学难点:理清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及其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五、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读顺课文:掌握文中生字词读音、书写。2把握重点文言词语,结合注释翻译重要语句。二、导入学习三、解题:1.本文选自晋朝史学家陈寿著的纪传体史书《三国志》。作者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入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四、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却被疑忌,走投无路之际,刘备竭力搜求人才,为建功立业作准备。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五、读顺课文1、提示学生将注释中注音注入原文对应的字词中,再自读课文,有不会读的音提出来,交由其他会读的同学解决。2、全班齐读课文,如有错误读音教师更正。3、三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读得响亮。可能要较音的字词读音陇亩(lǒng)梁父吟(fǔ)徐庶(shù)诣(yì)屏人曰(bǐng)倾颓(tuí)度(duó)信大义(shēn)猖蹶(chāng1jué)夷越(yí)存恤(xù)殆(dài)吴会(kuài)沔(miǎn)殆(dài)刘璋(zhāng)存恤(xù)胄(zhòu)诸戎(róng)箪食(dānshí)六、读译课文翻译1-3段:1、自学指导:方法:(1)结合注解口译文句,动笔圈划难点。(2)各小组讨论解决组员们的疑点、难点。无法解决的自学、讨论后向老师提出来。时间:6分钟——(1)用时4分钟;(2)用时2分钟2、学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3、自学检测:学生提出疑点、难点,会的学生进行回答,教师适时纠正或补充。(板书)七、当堂训练八、作业:做《全品》作业手册37页1-6题中已学部分看《全品》听课手册71页知识梳理中已学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