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词五首》教案主备人备课时间第二课时备课组长签名教研组长签名教学内容学习《渔家傲》、《江城子》个性化备课教学目标1、准确、流畅的朗读并背诵全词。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3、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教学重点1、准确、流畅的朗读并背诵全词。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教学难点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上节课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今天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二、教学目标1、准确、流畅的朗读并背诵两首词。2、理解这两首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三、学习《渔家傲》(一)自学,收集有关作者资料。1、解题渔家傲,词牌名。2、作者及背景范仲淹(980--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二)朗读1、朗读,读准字音。2、教师指名朗读,学生从字音和节奏上评价。3、指名一男生朗读,女生体会并评价,然后再请一名朗读水平高的男生有感情朗读。4、齐读。(三)课堂交流:理解词的大意、揣摩诗情。1、再读本首词,揣摩诗意。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大家补充指正)文章大意: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3、思考:所写的风景“异”在哪?本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戒备森严。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僻。表达了将士的思乡、爱国之情。(四)小结:投影写景:塞下秋景(异)衡阳雁去四面边声千嶂里长烟落日思乡、爱国抒情:壮士秋思浊酒一杯燕然未勒羌管悠悠人不寐→将军、征夫(五)当堂达标:背诵。四、学习《江城子》(一)自学1、解题江城子,词牌名。2、作者及背景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这是作者于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二)朗读1、朗读,读准字音。塞sài嶂zhàng浊zhuó燕yān羌qiāng2、教师指名朗读,学生从字音和节奏上评价。3、教师范读。4、齐读。(三)课堂交流:理解词的大意、揣摩诗情。1、再读本首词,揣摩诗意。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大家补充指正)文章大意: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3、思考“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四)课堂小结叙事:老夫┄少年狂左右帽裘千骑为报┄随太守射看抒情:酒酣胸(宽)胆(壮)渴望被重用、爱国鬓(白)何妨!会挽雕弓西北望射天狼(五)课堂积累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一首婉约词,是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因梦见早逝的爱妻,而写下的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六)当堂达标:背诵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