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2.学习运用比喻、拟人、对照手法等多种方法描绘景物。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的语言美。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情景创设:课前播放配乐播放西双版纳图片。一、导入新课感受美向同学们展示一系列西双版纳图片,同学们,一起来猜一猜这些图片展示的内容:········这些图片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这里分布着苍茫的热带雨林,这里弥漫着神秘的宗教氛围,这里处处散发着异域风情的文化气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李舵来到“美丽的西双版纳”,在它醉人的暖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二、走进版纳寻找美1、多媒体展示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2、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1)阅读的过程中解决疑难字词(2)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描绘西双版纳给你的总印象。(3)说说西双版纳美在哪里?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字词是需要老师帮助的?老师觉得课文中有些字词是需要提醒我们同学注意的澜沧傣蕨菜竹篾绞杀贿赂勐棰缅甸剁3、初读课文,你知道西双版纳美在什么地方了吗?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的美景,你寻找到的“美”是什么呢?三、赏读文本品味美4、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内容太多太多,这么多看似散乱的材料,我们读起来却觉得有条有理,这是为什么呢?1.这是因为作者截取了西双版纳最具特色最为鲜明的片段,同时又用了---(五个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展示五个小标题)2.仔细朗读五个小标题,聪明的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学生齐读五个小标题)(句式整齐,结构匀称),它们从五个方面,都突出了西双版纳的------?(美丽)。5、如果说自然风光的美是大自然对西双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风土人情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而要表现这一切又离不开作者优美的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附录:学生可能会涉及到的赏析语句词语运用:在那醉人的暖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在白板上圈划出传神的词语。同学吗可以给老师补充吗?这句话还可以从哪个角度分析。全班朗读,)预设问题:这一句长句里用了很传神的几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观,涉,登,拍····)作者用这几个动词就高度概括了自己在西双版纳的经历。流露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预设问题:从这句话中,你读出来望天树什么样的特征?(高)你从什么地方读出了望天树的高?(插,60多米)这个“插”你还可以换成其它的词语吗?你认为是哪个词语好?为什么?得出结论:生动形象的词语,再加上具体的数字让读者对望天树有了最直观的感觉。全班同学赏读,注意读出喜悦之情。修辞:热带雨林中,有很多藤状植物,像蛇一样缠在大树上,雨林很是幽深。预设问题:作者在这里用了一种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有什么作用?(生动形象的描述了藤状植物的形状)得出结论:适当的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可以使景物描写得更加的生动形象。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也运用了类似的修辞手法的。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一个同学读)设计问题:这里也是用来比喻,又什么作用?答:生动形象的交代了竹楼的外形,还有什么作用?提示一下:我们看这句话是出现在哪个小标题下的?答:文章的小标题相照应。举例2:眼看那大家伙得意洋洋的将菠萝卷入口中还不忘用鼻子将竹签拔出来扔掉,真叫人有点哭笑不得。我顺手给它一块钱,他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这句话用了拟人。提问:大象的神情是怎样的?得意洋洋;我的动作神情又是怎么样的?哭笑不得,狼狈撤退。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大象“得意洋洋”的神态和作者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