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隆中对》第二课时二、抽查消化情况。昨天作业本上字词的抽查。三、文章脉络。1、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一论曹操——不可争锋未出茅庐而2、徐庶推荐诸葛亮二论孙权——为援不图知天下天分3、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三论荆益——天所以资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孔明之重要性)四论策略修明内政,联吴抗曹四、逐段深研。第一段: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远大的抱负。1.为什么交待这个?——与《陈涉世家》联系:①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待身份,符合传记的写法。②为下文作铺垫。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1.徐庶为什么说诸葛亮只可“就见”“不可屈致”?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3)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第三段: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1.“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1.小说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从很多细节上进行文学加工,如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2.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以衬托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3.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的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第四段:写隆中对策。一论曹操军事优势——拥百万之众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二论孙权地位巩固——已历三世地理优势——国险政治优势——民附,贤能为之用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