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2、过程与方法: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教学重点】一、结合课文注释、提示,理解文意。二、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解题:《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之子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学们听说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吗?它说的是诸葛亮与刘备的故事。刘备是汉朝皇室的后代,他为兴复汉室,与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抗争,在兵败失利的情况下,曾三次屈尊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湖北襄阳)茅屋中拜访他。诸葛亮感其“三顾茅庐”之恩,就答应随其出山,接着就是奉命出使东吴完成了联吴抗曹的使命。在赢得赤壁大战胜利之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他又接受刘备临崩托孤的重任,扶持后主刘禅。因此诸葛亮对刘禅既有臣下对皇上的恭敬与忠诚又有长辈对下一代的关怀与期望。刘禅是个糊涂皇帝,诸葛亮对他很不放心,在自己亲领大军出师伐魏之前,写了一份“表”规劝和告诫刘禅。这份“表”,后人称之为“出师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动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历来为后人所景仰。陆游曾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向皇上陈情、请愿的一种奏章。二、老师指导阅读课文: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三、解题。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五、讲读第1段。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疲弊:疲弱困乏。诚:的确、确实。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宜:应该。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追:追念。报:报答。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2、学生讲述大意。3、讨论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