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案【教学目标】、1、从质朴而富于抒情色彩的语言中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2、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3、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4、结合语境,品味词语的深刻含义。重点:1、从质朴而富于抒情色彩的语言中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2、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3、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难点:1、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2、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3、结合语境,品味词语的深刻含义。【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间播放歌曲《故乡的云》身处异地他乡的游子,举目无亲,周围的环境是生疏的。人们的面孔是陌生的,只有天边那飘过的云与家乡的云是完全一样的,它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样的亲切。天边的云勾起了人们的思乡之情,其实,何止是故乡的云会勾起思乡之情呢?一句乡音,一张照片一轮圆月,一颗枣核。它们都会被游子当作故乡的象征。可以说,思念家乡、眷恋故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之感,是华夏子孙共有的民族之情。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思念家乡、眷恋故土的文章——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枣核》。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蹊(qī)跷(qiāo)掐(qiā)指殷(yīn)切玛(mǎ)nǎo(瑙)山坳(ào)嫣红(yān)2.思考探究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②那么,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1)、见枣核(2-4)、说枣核(5-10)、点主题(11)三、合作交流1、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⑴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她思念家乡。作者是不是在文章的开头就将枣核的用途告诉我们呢?这是什么写法?设置悬念⑵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友人思念故乡呢?(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思乡的心理活动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四个“想”字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苦。2、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⑴同学们来到我们学校学习,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回家一次,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打电话、写日记、写信、找人倾诉……)(2)在安顿好我住的房间之后,友人首先带我去了哪里?她为什么劈头就问我花园有没有家乡的味道呢?(后花园,急切地向我倾诉思乡之苦。)在友人的后花园里,具体的思乡行动表现在哪里?她做了些什么?她还急切地想做什么?(读8——10段后回答)这位友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⑶友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友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友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友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友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3、揣测语言,体会浓浓乡情。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力量,显得珍惜。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你就明白啦!”本意是故意玩弄花招,使人感到高深莫测。这里贬词褒用,意思是卖关子,不肯直说,表现了“那股调皮劲”,描写了同窗得到枣核时异常高兴的情态。这里再次设下悬念。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缺点什么,指难以弥补的远离故土的缺憾,缺少家乡的温暖。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过旧历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传统,“一”过圣诞,“就”想旧历年,用“一……就……”的句式强调了旧时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你能不能用“一……就……”的句式造一两个句子?)4、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用文中的话回答:找出中心句)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