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时间课题课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过程和方法了解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及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体会孟子的道德主张。品味作者论证观点的过程和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教学准备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学1.导入新课。由武汉大学生舍生救人的事迹,导人新课。问:大学生为救人而献身,值得吗?2.检查预习。(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展示收集并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以及读书笔记。3.自主阅读。(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出示幻灯片】学生朗读课文。【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初步理解文意,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何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这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2)自主阅读,解决问题。【出示幻灯片】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疏通文意特别注意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议论文的主旨句即文章的中心论点。4.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第二课时二、导1.全班交流。(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2.精讲点拨。①《鱼我所欲也》一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点拨方法】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法很多,有的题目就亮明观点;有的开门见山,在文章开头点明论点;有的水到渠成,在文章结尾得出论点。在文章开头点明论点的方法也很多,有的直接交代;有的通过故事、名人事迹来引出论点,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有的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引出论点,显得很生动、通俗。【参考答案】作者在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发出本文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亦即本文的题旨:舍生取义。这样提出论点,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有助于读者理解论点。②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何作用?【点拨方法】初中阶段常接触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举例论证可以更具体、更有力地论证论点;比喻论证可以深入浅出的论证论点,使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正反对比论证可以更加鲜明地突出论点。【参考答案】文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文章第二节列举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具体证明了“义”的普遍存在。文章第三节列举了有些人为了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万钟俸禄的例子,从反面证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二三两节又形成对比,有力地证明了“义”的存在,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③探究重难点字词句:A.“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B.“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点拨方法】理解文中句子词语的含义,要联系上下文以及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切不可孤立地分析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