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①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②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1、导语设计:上节课我们知道鲁迅先生针对当时出现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感慨进行反驳,在揭露那些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丑恶面目地同时,还告诉我们中国还有许许多多的脊梁在为国家、为民族热血奋战。2、分析文章的驳论方法前面我们学习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篇立论性质的议论文,这篇文章则是一篇驳论文。我们看到这样一段对话:孩子:妈妈,你为什么不买汽车?妈妈:买不起啊!孩子:那怎么才能买上小汽车呢?妈妈:你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可以买小汽车了。孩子:那你小时侯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教师:我们看到,孩子到底同不同意妈妈的观点呢?(不同意)倒不一定是妈妈小时候没有认真读书,只是好好读书也不一定能买小汽车啊!其实,大家注意到,孩子的回答算是很精彩的反驳。就某一事物或观点发表议论,反驳对方的言论就是驳论。我们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指出对方的错误,或直接反驳,驳其论点,或间接反驳,驳其论证、论据,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证,就是驳论文。同学们看到作者要批驳的是什么观点?要确立的又是怎样的观点?学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教师:这两个观点作者用什么论据加以论证呢?(学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1、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2、不久,只希望国联;3、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通过树立正确的观点,并用确凿的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来揭示对方观点的荒谬性,这就是驳论点。我们再来看到支撑对方论点的论据,作者在谈到这些的时候(看到文章第一自然段),他连用了一个什么词?学生:事实教师:既然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作者为什么又要说证明他的论据是事实呢?为什么不直接说他们不是事实,这样对方的观点也就不成立了?(学生)教师总结:作者抓住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他的论点位突破口,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然后寄希望于国联,最后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出了批驳的靶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最是“一味求神拜佛,伤古怀今”一句,将矛头直指国难当头,不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解救国难为名求神拜佛的国民党政府和所谓的社会民名流。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确认对方论据的真实性,但指出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面的驳论框定了基础。自夸“地大物博”是他信,希望国联也是他信,求神拜佛则是自欺,由此证明失掉的是他信,不是自信,然后从正面树立了“有并不是掉自信的中国人在”的正确论点,间接反驳了敌论论点。3、分析自欺和他信的实质“他信力”的实质:依赖听信于帝国主义(特别是英美法),企图借国联的力量来抵制日本的侵略。戳穿了反动政府的卖国嘴脸,作了深刻地讽刺和无情的嘲笑。(二战的时候亚洲的主要战场就是中日战事。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的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并迅速占领中国的东三省,强行成立由关东军控制的伪满洲国。日本法西斯要实现自己吞并中国的野心,而英法美等国伟乐实现自己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对日本采取放任不管的政策,所以更加剧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自欺力”的实质:谈到求神拜佛,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前面我们谈到的国民党著名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发起,请第9世班禅喇嘛于4月28至5月18在杭州的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菩萨保佑,鼓吹“法会可以为国内消灾患,为世界求和平。”段祺瑞是得到日本支持的,而戴季陶又是国民党政营中积极的降日分子,他们用这样玄虚的手段掩盖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学生教师:他们妄图用它来笼罩一切,毒害广大人民的思想,瓦解人民的抗争斗志,这麻醉药自有它不可道破的妙用。另外我们想到当时主张积极抗日的是什么人啊?(共产党)国民党反动者用这样的玄虚手段掩盖其不抵抗政策,进而镇压国内革命势力。这就是上层统治者自欺欺人,以掩盖他们乞求于帝国主义镇压革命的罪恶目的。统治者既然背离人民,与人民大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