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第4课时)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课教师:学科:语文课时:第四课时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过程与方法1、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教学难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设疑启发一、导入我们知道邹忌的成功在于他运用了恰当的方法,那么我们从中可以学生倾听看出邹忌和齐威王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邹忌成功是偶然的吗?探疑互动二、分析人物形象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齐威王: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学生回顾课文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可引导总结出如下几点:①、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②、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③、作为领导,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和气四、设计话题并让学生即兴表演解疑归类五、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能够背诵课文,掌握了一些文言词句,理清了课文的思路与结构,研讨了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令人高兴的是:所有这些学习成果,都是靠同学们自己的诵读、思考和研讨而获得的。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多诵读,多练习,多查工具书,多思考。度。④、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积极地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⑤、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话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设计,也可以让同学们自行设计。)话题设计: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查疑落实六、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2、补全下列名句:3、拓展阅读材料二则,请完成后面练习:A、《受谏与谏人》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学生讨论、交流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