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创设丰富的声音环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声现象的浓厚兴趣。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及声音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尊重科学家和科学成果的精神。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种声现象并参与探究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声音产生和声音传播条件的认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解释一些声现象。教学准备录音机、吉他、口琴、音叉、电铃、玻璃罩、抽气机、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提要一、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1.创造情境:播放自然界及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演奏吉1.学生聆听、感受各种声音,激发学习声现象的浓厚兴趣,陶冶热爱自播放视频“各种声新课它、口琴。然、探索科学的美好情操。音”。2.引导:我们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关于声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和问题?可以提出问题。2.提出声音的产生、传播、速度、回声、噪声等问题。3.引入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明确学习内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二、声音的产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1.探究活动:怎样能够使物体发出声音。让学生动手试试。1.试验:拨动按紧的直尺;吹动薄纸;敲音叉、敲桌子等。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找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现象、特征并交流。教师演示:用薄纸制成小动物图形,放在队鼓上。敲击队鼓发声,小动物跳动,鼓声停止,小动物也停下来。2.讨论:初步认识发声与振动有关。让学生观察小动物跳动与鼓面振动及声音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3.启发: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了吗?3.讨论、交流、归纳。4.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提问: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4.引导学生得出:人通过声带振动发声和钢琴通过击打钢丝振动发声;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振动发声;工件和砂轮相互摩擦,引起工件和砂轮的振动发声;青蛙通过气囊的振动发声。5.启发:音叉发声时,怎样观察到它在振动?演示: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悬挂的塑料小球,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5.观察、聆听、思考。6.讲述:看教材13页图1.1-3,唱片可以记录声音的振动。6.观察该图,了解唱片重现声音的原理是,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唱片上的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振动,而把记录的声音重现。三、声音的传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1.提问:声音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声音传播需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指导学生用纸杯、细线制做“土电话”,比较绷紧细线和剪断细线时的传声情况。1.探究声音如何传播。学生感受两次实验的结果有何不同。2.听到远处的雷声,是谁传播的?(1)演示实验: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2)小结:空气也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2.思考、讨论。(1)注意这两个过程的声音的变化。讨论声音变化的原因。(2)归纳:认识到空气也是传播声音的介质。播放视频“”。3.讲述: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指导学生看3.了解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激图。了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情况。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学习的难点。4.想想议议: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吗?4.学生讨论并回答。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四、声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1.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回声。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1.知道声速的概念。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5页的表。比较各种物质中声速的大小,再比较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