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晶状体的形状对观察景物的影响,体会到人眼是相当于凸透镜的精密器官。通过对近视眼、远视眼成因的研究和矫正方法的讨论,使学生增强探索知识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怎样看见物体。2.了解眼镜怎样矫正视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晶状体的调节过程,体会观察远处和近处物体都能看清楚的原因。2.通过分析近视和远视形成的原因,知道怎样矫正视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用眼常识和爱护眼睛的意识。2.体会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密切的联系。重点难点重点近视和远视形成的原因及矫正方法。难点晶状体调节对于成像的影响。教学准备光具座、蜡烛、光屏、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提要一、引入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通过眼睛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世界。眼睛的一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听讲、思考。课提问:眼睛是怎样看清楚物体的呢?如果眼睛看不清楚了又该怎么办呢?二、眼睛的结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1.回忆生物课有关眼睛结构的知识,观看课件,识别眼睛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瞳孔、晶状体、睫状体、视网膜。强调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1.认真观看课件,识别眼睛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使用课件“眼睛”。2.提出问题:人眼在看近处景物和看远处景物时有什么不同?2.观看课件,阅读课本。了解眼睛是怎样看到景物的。使用课件“眼睛”。3.分析:正常眼睛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形状,改变它的薄厚,使得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总能成像于视网膜。3.观察、体会晶状体形状改变对光路及成像的影响。三、近视眼、远视眼及矫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1.实验演示:蜡烛为被观察的物体,凸透镜代表晶状体,光屏代表视网膜。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安置在光具座上。将蜡烛位置固定,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让蜡烛通过透镜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用较厚(焦距比原来小)的凸透镜替换原来的凸透镜,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前后移动光屏,找到能成清晰像的位置。启发学生思考。1.观察得出:当换用比原来厚的凸透镜时,光屏上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将光屏靠近凸透镜,能找到一个成清晰的像的位置。说明换用厚的凸透镜时,所成的像靠近凸透镜了。使用课件“眼睛”。2.用较薄的凸透镜替换原来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并思考。2.当换用比原来薄的凸透镜时,光屏上也不能得到清晰的像。把光屏远离凸透镜,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说明薄的凸透镜成像远离凸透镜。3.引导:透镜的厚薄会影响成像的位置,晶状体就相当于凸透镜。组织学生讨论:近视眼和远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呢?3.观看课件,并回答。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光会聚在视网膜之前。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光会聚在视网膜后。使用课件“眼睛”。4.近视眼可用凹透镜矫正,因为凹透镜能使光发散。远视眼可用凸透镜矫正,因为凸透镜能使光会聚。经矫正后,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像。四、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1.指导阅读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1.阅读。2.进行课堂练习。2.完成课堂练习。3.指导学生进行小结。3.进行小结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