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重要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二、教材分析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两汉农业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包括黄河的治理、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小麦、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种植等方面。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较难理解,宜充分利用教学插图和直观模型等,在形象生动的学习氛围中,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同时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化解难点。三、教学建议1、教法运用(1)资料学习法:如利用导入框提示了解白渠的“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作用,以便对汉代水利兴修有一较全面的认识。阅读引自《后汉书》的描述水排功效的史料,有助于学生理解水排的发明给当时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再观察《东汉市集画像砖》一图,有助于学生体会两汉商业的繁荣景象。(2)关于历史人物的学习:本课所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三位,对于汉武帝,学生通过前一课学习已了解其雄才大略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体现,学习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将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的作为补充进去,使学生对这一重要人物形成较完整认识,为学完整个两汉历史后全面评价这一人物奠定基础。对于王景、杜诗两位人物,记住其功劳即可。(3)教学图片:《西汉长安平面图》、《东汉洛阳平面图》、《东汉市集画像砖》2、学习导航(1)本课导入框的提示、子目中间的小字、引用的史料原文、插图、插问及活动与探究部分是对正文的形象说明和补充,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和思考,以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和认识。如利用导入框提示了解白渠的“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作用,以便对汉代水利兴修有一较全面的认识。又如指导学生阅读引自《后汉书》的描述水排功效的史料,有助于学生理解水排的发明给当时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再如指导学生观察《东汉市集画像砖》一图,有助于学生体会两汉商业的繁荣景象。(2)本课所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三位,对于汉武帝,学生通过前一课学习已了解其雄才大略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体现,学习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将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的作为补充进去,使学生对这一重要人物形成较完整认识,为学完整个两汉历史后全面评价这一人物奠定基础。对于王景、杜诗两位人物,记住其功劳即可。(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可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掌握。类别成就农业兴修水利汉武帝治理黄河,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生产工具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播种工具耧车耕作技术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扛的耕作方法农作物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桑麻的广泛种植手工业丝织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冶铁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四、板书结构设计:一、农业成就: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二、丝织业:汉朝使用提花机。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四、经济措施:1、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五、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课件——“两汉经济成就图片展”,在课件中展示“汉代牛耕图”、“耧车”、“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冶铁水排模型”、“西汉长安平面图”、“东汉市集画像砖”等图片,分析其中所体现的科技成就,从中对两汉经济的成就形成初步印象由此导入新课。㈡教学新课1、治理黄河学生:结合教材导入框内容,阅读教材第一目中有关治理黄河的内容,思考两汉时有哪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对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初步认识:两汉时重要的水利工程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