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学主题聚落——人类的聚居地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商务星球版第五章的第三节,是对前面两节课《世界的人口》、《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节课由乡村和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三部分内容组成,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生活环境来展开。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课文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但内容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二、学生分析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少年期,《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他们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本节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其自己获得新知。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图片辨别乡村和城市,并能根据图片和生活体验说出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差异。(重点)2、通过读图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的影响,认识不同环境下不同的民居特色。(重点、难点)3、通过对民居等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倡导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点)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利用图片助教学,采用比赛形式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把整堂课的教学内容都落实在读图、析图和讨论上,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指图、阅读课文、讨论、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城乡聚落的差异,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通过电子交互白板等多媒体手段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新课(讲述)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展示图片)他叫哈尼大叔,是一位旅游摄影爱好者,今天,我们将跟随哈哈熊大叔去旅游,大家高兴吗?激情澎湃,高兴地回答:愿意。利用“哈尼大叔”的旅游作为本节课学习活动的线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活动一:乡村与城市1、聚落类型(1)(多媒体展示)哈尼大叔在游山东时拍摄的一组图片,提出问题:这些图片在景观上有没有差别?你能不能把它们分成两种类型呢?认真观看四幅图片,同位之间讨论,明确:一组是乡村,另一组是城市。通过四幅图片的展示,让学生首先对乡村和城市有个更直观的认识,为后面分析城乡景观差异做准备。(2)结合图片进一步提出问题:什么叫聚落?聚落分为哪两种类型?2、城乡差异(1)(多媒体展示)知道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乡村和城市在景观上有哪些差异。(2)(提问)为什么乡村和城市在景观上有这些差异呢?(3)(多媒体展示)乡村组4幅图片,城市组3幅图片,提出问题:乡村分为哪几种类型?居民主要从事什么生产活动?城市分为哪几种类型?居民主要从事什么生产活动?自主学习,借助课本明确:人类聚居的场所叫聚落。聚居分为乡村和城市。学生根据观看图片和生活体验,同位之间讨论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并完成表格。继续讨论产生城乡差异的根本原因。根据图片,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分析讨论得通过比较探究,让学生更系统地认识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利用图片的展示,形象直观,再加上大部分是农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得出(教师总结)乡村和城市在景观上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出:乡村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农村---耕作,牧村--放牧,渔村--捕鱼,林场--伐木。城市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