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图的“魔变”——地形与等高线教学的一次突破地形与等高线(等深线)是《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其标准为:1、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将该内容安排在第七年级《地理》上册。等高线或等深线图的判定是学生以后学习等值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的基础。该内容一直是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难点。其原因在于,首先,把形态各异的立体地形,变为平面的等高线或等深线图的过程,学生难理解;其次,特别是通过等高线或等深线的曲线变化,让学生建立立体概念并进行空间定位,对学生更难。所以关键点有两点:一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地形模型变为等高线图的过程。二是判别等高线图或等深线图时,大脑中要建立虚拟的地形模型,并在虚拟的地形模型上进行空间定位。根据多数初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定位能力差的特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我特别设计和制作了“地形模型与等高线或等深线互变教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近距离的见证模型变为等高线或等深线的平面图的过程,而且还可以让平面图在瞬间变回模型,并能在模型上进行空间定位;使学生的空间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容易接受。使用该教具的教学过程如下:第一步:展示人教版第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中16页的立体地形图﹙有改动,增加了陡崖﹚——图﹙1﹚。讲解等高线(等深线)、等高距(等深距)的概念。图﹙1﹚第二步:提起“地形模型与等高线、等深线图互变教具”(与书上立体图的外型一样)——图﹙2﹚,指出模型上的地形部位:山谷、山脊、鞍部、陡崖、山顶。图﹙2﹚第三步:让“地形模型与等高线或等深线图相互变教具”,自由落体在水平面上,马上形成一幅该地形模型的等高线图——图﹙3﹚。地形模型上的地形部位一一对应显示在等高线图上﹙如果有学生不理解,马上重新提起再演示一遍﹚。图﹙3﹚第四步:让学生用纸描绘水平面上的等高线图(给出比例尺和方向),并说明陡坡与缓坡等高线的特征,山脊、山谷、陡崖的等高线变化规律。在学生画的等高线图上选A、B两点——图﹙4﹚,要学生判断A、B两点的相互位置、计算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图﹙4﹚第五步:拉起“地形模型与等高线或等深线互变教具”让学生在地形模型上找到对应的A、B两点——图﹙5﹚,印证图上计算的结果。(如果有学生不理解,可重复一次)图﹙5﹚“盆地模型与等深线图”的互变只需要反向操作即可。拿住最大等高线圈,让其他等高线圈自由下垂,就是盆地模型。原来的山谷变为山脊、山脊变为山谷、鞍部变为山岭、山顶变为盆地最低点。自由落体到水平面上变为等深线图——图﹙6﹚。其他操作见前面叙述的地形模型与等高线图互变过程。图﹙6﹚“地形与等高线”的教学内容,通过使用该教具,可以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完全理解。如果让学生人手一个“地形模型与等高线或等深线图”教具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