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寓言两则教材简析:本课是精读课文,包括《滥竽充数》和《邯郸学步》两则寓言。《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常叫三百人的乐队一起吹奏给他听。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位,他的的爱好与齐宣王不同,他叫每个人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偷透逃走。《邯郸学步》讲的是战国时候,燕国寿陵有一个人到赵国首都邯郸去学走路的故事。这两则寓言,都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之中,具有讽刺意味,给人以启发和教育。《滥竽充数》讽刺了没有真本领,混进行家里充数的人。《邯郸学步》比喻机械模仿别人,最后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记了。学习这两则寓言的目的:一是理解两则寓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寓意。二是能够活学活用,即能够在生活实际中灵活运用这两个成语。三是通过续写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设计理念:这两则寓言,虽然短小,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如何通过自读、自探、自悟的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意义?本课教学讲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的“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逃跑了”和“那个学走路的燕国人为什么只好爬着回去?”这两个重点问题去思考、理解两个人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前后联系,上下贯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寓意,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目标:1、认识“竽、郭、腮、彻、械”等5个字,会写“滥、竽、宣、超、编、腔、混、雅、彻、械”等10个字。掌握“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幽雅、彻底、机械”等词语。2、朗读课文,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难点:学习灵活运用这两个成语。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2、这两则寓言的动画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1、(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今天,老师请大家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看谁能把这个动画片的内容讲一讲。[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2、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滥竽充数》。生齐读。(板书:滥竽充数)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语。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则寓言故事,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认读,想办法识记字形。再画出新词,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学生自学,教师巡视)2、检查自学情况。(1)读词语: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齐宣王编排蒙混过关(2理解词语:滥竽充数: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竽,一种乐器;充数,凑数;这个成语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次的充作好的;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装腔作势:腔,腔调;势,姿势。故意装出某种腔调,做某种姿势,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待遇:本课指报酬。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寓意。1、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却混到乐队里,最后还是露出了马脚,只好偷偷逃走。)2、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文,针对课文内容,你能提出哪些值得大家共同研究的问题。(1)小组内交流、讨论。(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梳理问题)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2)南郭先生是怎么滥竽充数的?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3、研读课文,解决问题(1)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1)……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起吹竽给他听。(解决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2)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课件出示)(引导学生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然后指导朗读并表演,体会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更好地体验了人物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