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三幅图片(课件)。师:这是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忽然爆炸时的情景,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是2002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这是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马上返回地面前夕解体时的照片,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师:在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上如此的事情发生过太多太多了,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一切从未阻止过人类接着探究的脚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伟大的悲剧》[点评:三幅科学探究悲剧图片,简约郑重语言讲解,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根底。]师:前面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请回忆一下课文内容,看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请大家四人为一小组进展交流,把各自概括的内容说给其别人听。(小组讨论)[点评:课文篇幅长,安排课前预习,亦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之一法。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既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挑选信息思维才能,符合表达类文体阅读规律。小组讨论交流方式,表达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思想。]师:哪个小组交流完了?哪个小组先说说?生(1):1912年以斯科特为首的探险队登上南极点,但却败给了阿蒙森。生(2):斯科特一行5人在从南极返回的途中,由于精神和物质的缺乏都遇难而死。生(3):阿蒙森和斯科特两队探险队进展角逐,阿蒙森成功而返,斯科特一行在返回的途中遇难而死。师:大家说得特别好!我们能不能纵览全文,按照叙事的要素,更为精炼全面的总结呀?[点评:“按叙事要素”总结全文,正是此类文体阅读的特点,意在让学生根据文体规律阅读理解。根据文体特点,按照阅读规律,运用一定方法感受理解课文,此正是构成学生阅读才能的有效途径。]师: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生(4):1912年。师:地点在哪里?生(5):南极。生(6):南极点探险返回途中。师:这个同学说得更为详细精确。人物是谁呀?生(7):斯科特、埃文斯、奥茨、威而逊、鲍尔斯。师:只用一个人名来指代人物群体应该如何说呀?生(8):斯科特等。生(9):斯科特一行五人。师:人数都能交待清晰,特别详细。事件通过如何概括呀?生(10):返回途中死了。生(11):被冻、饿死了。生(12):用“死了”一词不好,应该用“遇难”,如此能表达一种悼念感情。师:这个同学真了不起,能考虑到在概括中融入本人的感情。假如要强化一下这种感情,前面还能够再加上一个词。生(13):不幸遇难。加上“不幸”一词。[点评:琢磨词语,精确表达意思,正是构成学生表达才能的必修功课。在课堂教学中一以贯之,才能培养扎实有效。]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连接起来,我们能够如此概括文章的意思:本文讲述了1912年斯科特一行5人,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不幸遇难的过程。(屏幕显示确定的文章大意。)[点评:屏幕显示,既是为了加深印象,也是为了纠正不标准的表述。学生会在对照更改中构成精确表达的才能。]师: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文章,看看文中哪处情节最让你感动和仰慕,同时说说你的理由。本人先阅读、寻找、考虑,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小组讨论)[点评:整体感知文章后,再切入内里,感受部分,亦是符合认知规律的阅读程序。“哪处情节”、“最”,如此的要求把学生带入寻找和比拟的思维活动;先独立做,后交流,是自主与合作的结合,使学生学习参与有深度和广度。]师:小组交流完了?哪个小组能说说你们组深有同感的一处情节?生(14):我们小组认为课本103页关于奥茨的那一段特别感人,也特别悲壮。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好吗?生:(齐读)师:在这一段中,“战栗”一词大家认为表现了什么?生(15):对奥茨的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的仰慕,也含有悲哀和可惜。师:是的,由于大家都明白奥茨这一出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什么呢?生:(齐)死亡。师:在奥茨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一种精神,是什么精神呢?生(16):不畏惧死亡。生(17):为别人着想。师:是的,这确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