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问题导学一、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问题活动与探究材料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二、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比较活动与探究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在惠农方面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对商业态度的目的。材料二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魏书·高祖纪上》(2)依据材料二,指出两次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的措施。简要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不同影响。1.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作用(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加,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2.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思维角度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评价孝文帝应该通过如下几个思维角度(这也是规律性认识):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②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③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④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当堂检测1.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A.均田制的推行B.民族融合的加深C.中央集权的加强D.社会风俗的变化2.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的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4.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这种时代潮流是指()。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潮流④社会大变革潮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材料二材料三北魏洛阳城平面图材料四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