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习目标]学测要求高考要求理解《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一、三元里抗英1.原因:英国对广州三元里的侵略,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抗;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掠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3.意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思维点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具有自发性,它主要任务是抵御外来侵略,彰显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民族意识尚未真正萌发。二、左宗棠收复新疆1.概况(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2)1876年,左宗棠率军西征,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3)1877年,消灭阿古柏的主力,攻克喀什噶尔。(4)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2.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3.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1.黄海海战(1)爆发:1894年9月,护送清军去朝鲜的中国北洋舰队遭到日本舰队的偷袭。(2)概况:黄海海战中,以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为代表的北洋舰队将士同仇敌忾,英勇奋战,迫使日舰率先逃离战场。(3)结果: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由于李鸿章“避战保船”,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起因: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概况: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易错提醒]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而不是由于敌强我弱。甲午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差距并不是十分悬殊,尤其在海军实力方面可以说是旗鼓相当。战争之所以以清政府的战败告终,其原因完全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历史认识]面对列强侵略,清政府与广大爱国军民的反侵略态度截然不同。清政府屈膝求和,避战自保,以至于被动挨打,影响了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因此在反侵略的同时应推翻腐朽的清朝反动统治。四、义和团反帝运动1.背景: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发展(1)兴起:义和团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2)转移:1899年底,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并向京津地区发展。(3)顶峰:1900年,在落垡、廊坊围攻八国联军;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清政府对外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了顶峰。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失败。4.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斗争。5.意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思维点拨]义和团失败的根本原因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提不出正确的指导思想,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斗争方式落后。主题一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史料如下图台湾军民在痛击日本侵略军思考(1)史料反映了什么事件?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上述史料表达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答案(1)事件: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2)显示出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主题二全面认识义和团运动史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史料二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思考(1)据史料一,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其活动?(2)据史料二,义和团运动最大的意义是什么?答案(1)原因: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评价: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但却带有盲目、笼统排外的性质。(2)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全面评价义和团运动(1)进步性①是一场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