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基本信息设计者彭留英单位江苏省金坛市第三中学案例名称——“用公式计算数据”适应范围(标明年级和模块)八年级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课时1课时——“用公式计算数据”教学案例江苏省金坛市第三中学彭留英“Excel中用公式计算数据”在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苏科版)课标教材中只有12行文字、两张图表作介绍,例子如图一所示:是“课外活动表”,所要完成的任务是:统计参加活动总人数。如果按照教材上用公式“F3=C3+D3+E3”的方法进行计算参加活动总人数,学生不要花太多时间就学“会”了,而且会依葫芦画瓢算出合计人数。对于究竟有多少同学能真正掌握公式的含义、组成、修改、复制并且能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能是个未知数。为图1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技术本身和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对于“用公式计算数据”这节内容,我没有照搬教材,而是专门设置课题为“用公式计算数据”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掌握技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获得成功感,并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课题:用公式计算数据设计意图数据运算是excel的一个强大功能,可以用公式和函数来实现,而函数是excel中预定义的一些常用公式,所以掌握公式及灵活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前面虽然学习了word文字处理,但excel工作区与word相差很大,对于学生来说,excel公式运算是个全新的知识点。为此,我试图设置一个含有四张工作表的工作簿,每张工作表任务都与学生生活相关且各不相同,但都需用公式来计算,公式中的运算符不仅仅只有“+”,还有“-”、“*”及“+”、“-”混和运算,并且在第一张工作表中要求同学用两种方式来运算,一种是公式中的运算数用数据所在的单元格地址,另一种公式中的运算数直接用数据,让学生比较哪种方式好!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中真正掌握公式的含义、组成、编辑、复制、修改等操作,锻炼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目标明确excel公式的含义及组成,掌握公式的编辑、复制、修改和删除操作,通过完成给定的任务提高对本学科的兴趣,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公式的含义及组成、公式的复制难点:工作表中数据的变化及增加了行或列、删除了行或列对于公式变化的正确分析、公式的修改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探究法、任务驱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发送“用公式计算数据.xls”文件(含有四张工作表)至学生机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教师要求学生打开指定的文件“用公式计算数据.xls”中的“课外活动”工作表,如图二,思考计算“参加活动总人数”与“合计”有几种方法?学生打开指定文件,思考并计算“参加活动总人数”。教师巡回观察学生解题的方式。2.公式的组成(1)教师请一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口算),请另一学生说不同算法(打开“开始”-“程序”-“附件”中的“计算器”来计算),教师肯定学生的算法,要求学生在图二表中的E3单元格单击并输入:=7+8+3并确定,观察计算结果,用同样方法依次算出E3-E13的单元格中的“参加活动总人数”。教师演示K3=H3+I3+J3并确定,然后使用“+”填充柄完成K3至K13的自动填充,学生发感叹声“哇,这么快!”学生在教师提示下总结用公式计算是excel的一强大数据功能,公式是在工作中对数据进行分析的等式,以“=”开始,由运算数和运算符组成。运算数一般有数值常量、单元格引用或单元格区域引用、文本值和函数等。(2)学生在教师提示下修改B3和H3的数据为17观察图二中表一与表二中的参加活动总人数,E3中数据仍为18,K3中数据自动变为28,学生产生新奇感,教师让学生比较图二E3=7+8+3与K3=H3+I3+J3,说出E3与K3单元格中公式的表达哪种方式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补充:用公式计算数据时当运算数为单元格中存放的数据时,公式中的运算数可以用单元格地址来表示,即用单元格地址来引用对应的数据,叫单元格引用。2.公式的复制学生打开“成绩表”,计算学生的总分,思考公式复制有几种方法。教师巡回并提醒学生操作失误可用撤销命令撤销错误的操作,师生共同总结公式复制的方法。3.公式的修改及删除教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