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衔接班)文本试卷包括卷Ⅰ和卷Ⅱ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卷Ⅰ选择题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由此判断孟子“仁政”学说的客观基础是A、战国时期,奴隶主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强大B、民心向背在战国争雄中起重要作用C、生产力发展,生产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D、大一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3、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5、《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6、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对这一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A、承袭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B、批判了“君为臣纲”的正统思想C、要求推翻清朝腐朽的君主专制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思想演化而来的。最初顾炎武之所以把“亡国”与“亡天下”予以区分,其用意是A、反对空谈,力图扭转不切实际的学风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宣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主张C、鼓励人们关心国事D、号召人民用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8、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9、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B、完全否定了人的自然欲求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D、“理”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三纲五常10、有学者在评论某一观点时说:“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的漫谈孝道,但是,只有他的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这一观点时A、天人感应B、知行合一C、经世致用D、格物致知11、“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12、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李约瑟强调的是A、中国科技文化得益于外来文化B、中国科技文化具有独立的特质C、中国的文化与科学发展不平衡D、中国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排斥13、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14、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