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A组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1.(2015·重庆文综,1)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A.废除世卿世禄制B.整顿官场风气C.削弱王室的特权D.废除分封制度2.(2015·北京文综,23)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3.(2014·安徽文综,1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变法措施结果A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B王安石变法:市易法。“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C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D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4.(2014·四川文综,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5.(2014·上海单科,8)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A.募役法和保甲法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6.(2014·重庆文综,7)《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D.宣统帝7.(2016·课标全国Ⅰ,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纂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8.(2016·课标全国Ⅲ,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9.(2016·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