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在与一些学生家长的交往中,他们常常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我对他们讲,学生的教育来自多方面,学校的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综合教育和影响。我和他们讲了很多,自己也综合了下面的很多内容。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综合教育和影响的结果。仅仅单方面地依靠学校教育,是很难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健康发展的。我们进行小学生道德启蒙教育,就必须正确认识家庭、社区在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动态地分析、研究和把握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与小学生道德启蒙教育的关系,探寻其内在的运作规律。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可以说,它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和产物,教育者总是根据特定社会关系的要求,去培养新生一代的道德品质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只有生物属性的婴儿(自然人)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人,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就是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逐渐形成适应于社会生活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会遵守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为能为社会所需要所容纳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人。小学生道德启蒙教育正是人的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刚生下来,仅是一个具有生物属性的自然人,虽然其已具备潜在的社会属性。如果长期脱离社会,其潜在的社会化遗传因素就会逐渐丧夫。“狼孩”的发现就是一个例证。在正常的情况下,当人脱离母体后,就被置生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各种社会因素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他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所要求的成员。与此同时,个体也会随时随地对周围环境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作出各种反应,反作用于社会环境,从而表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至于人在与社会的互相作用中,个体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人格,具有怎样的行为方式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离开母体后第一个接触的环境,即家庭环境。可以说,家庭环境在少年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在小学生道德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家庭,作为社会有机体中的活“细胞”,具有繁衍后代、嗣续、消费、教育等多种社会职能,尤其是道德启蒙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可取代的。在家庭中,父母对于女在思想品质上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儿童年龄越小,这种特点越明显。这在客观上是由血缘关系、物质生活依附等特殊关系所决定的。它具体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儿童的可塑性强,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这种先声夺人的影响在孩子的心灵中必然留下难以消抹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延续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重视对于女的教育,效果最理想。二是影响的时间长,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同渡过的。这种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思想品质的形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定势导向作用。三是亲子关系的深层心理效应。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最亲密、情感也深切、最真实。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善于模仿的孩子具有很大的示范作用。从人的社会化角度看,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个微观社会关系。父母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状况、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家庭成员和亲属关系,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态度等因素,对他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均会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这种“先入”式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相比,往往是有更多的奠基性“走向”作用。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种没有专门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随环境而转移的,以潜移默化的“亲子”影响为主的离散性教育,分散在千家万户之中,因家长的文化修养、社会地位、道德观念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而学校教育则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一支经过严格培训。德才兼备的专职教师为中坚,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是一种正规的群体教育。由于两者的性质、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实践中往往很难统一、合拍,从而产生教育上的互相冲突、互相抵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