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课程标准素养解读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从唯物史观角度了解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和政治改革的目的、内容。从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及改革与革命的关系。从唯物史观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近代化1.原因: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2.表现(1)农业①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更新农业生产结构。②富农雇佣贫雇农,采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③一些地主也使用雇佣劳动力,经营资本主义农业。④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2)工业①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销售市场。②沙皇政府制定政策,扶植工业的发展。③19世纪后期,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④石油、机器制造等新的工业部门迅速崛起。3.特点(1)迅速发展,但总体水平仍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3)发展非常不平衡。[历史认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改革的不彻底性,俄国的社会现实也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二、政治的缓慢变革——政治近代化1.目的: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2.内容措施政治体制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司法制度废除了原来按照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军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允许引进西方书籍3.影响(1)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2)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式传入俄国,促使人们观念的转变,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深度认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使俄国在近代化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变革,也为后来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阶级条件和政治基础。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改革的局限1.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①原因: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②表现:资产阶级既不满意自己政治上无权的状况,又要依附于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遭受双重压迫。(2)反沙皇专制的斗争①农民一贫如洗,反抗斗争此起彼伏。②平民知识分子形成民粹派,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但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2.遇刺: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身亡。3.影响(1)新沙皇中止了许多改革措施,加强了专制统治。(2)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并没有终止。(3)改革没有成功改造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革命在所难免。[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02“学思之窗”,思考: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列宁这段话的理解。提示1861年农奴制改革虽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残酷的掠夺,影响了俄国的发展。但就改革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100多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政治上层建筑做出局部调整,这些变革毕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的废除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为后来的1905年革命奠定了基础,1905年革命成为俄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重大转折点。[深化拓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用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而且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深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1.1861年农奴制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农业、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和军事、思想、教育、司法等的近代化。2.1861年农奴制改革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实现了社会转型,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3.农奴制改革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而且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4.农奴制的废除并没有能阻止19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