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3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课标要求]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一、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1927年秋,宁汉合流后的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2)1928年8月,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独裁统治。其表现:建立特务组织;制定反动法令。(3)1936年,国民政府用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教材互补]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此后,一直到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垮台,国民政府背离了孙中山建国思想中的民主原则,但又利用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和五权宪法,实施从“军政”“训政”逐步进入所谓“宪政”的统治策略。1932年前后,蒋介石大力发展特务组织,把特务活动延伸到军事、政治、经济、文教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民的言论受到极大的限制,“莫谈国事”成为人们普遍奉行的信条。从中央到地方,在全国形成了独裁恐怖政治,特务组织成为蒋介石加强独裁统治的得力工具。(人民版)2.抗日战争时期(1)1939年初,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2)以“中统”和“军统”为代表的特务组织专门从事迫害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的罪恶活动。(3)强化保甲制度,与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互相结合。(4)制造“皖南事变”①背景: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政府抗战表现出动摇性,反共投降倾向明显,开始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②概况:1941年初,新四军遭国民党的袭击,新四军大部分牺牲,军长叶挺谈判被扣押。③各方态度a.中国共产党: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公布事实,揭露国民党的阴谋。b.民主人士:在香港发起抗议运动。c.国际社会:苏联、英美反对蒋介石的行为。d.为反抗国民党的压迫,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名师指津]国民政府虽然与共产党联合抗战,但对内仍坚持独裁专制,坚持反共。这是由其阶级性决定的,一方面想对日投降,又怕日本灭亡中国使其失去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想反共,但为了抗日又不敢和共产党完全决裂,其核心目的是维护蒋介石集团的统治。[教材互补]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解放区“三三制”政权的建设,对于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有着全国性的普遍意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人民版)深化探究材料一新四军为抗日部队,北移乃遵令行动,乃竟遭围击聚歼之惨变,军纪何在?国法何在?盖违令者即下令者,毁法者即造法者……——中共中央发言人对皖南事变发表的谈话思考(1)“惨变”的发生是偶然的吗?为什么?(2)“惨变”的发生暴露了蒋介石集团的什么本质?(3)“惨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方针和举措?(4)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影响。答案(1)不是偶然的。因为:随着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国民党反共投降倾向日益滋长;1939年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集团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掀起反共高潮。(2)皖南事变的发生,暴露出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代表的国民政府,始终坚持反共反人民的反动立场。(3)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采取了坚决回击的方针,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同时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4)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削弱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中间派和民主人士进一步认清了蒋介石集团的本质,导致其在政治上十分孤立;国民政府的倒行逆施遭到了苏联和英美的反对。二、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1.措施(1)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民主选举制度。(2)1939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宪政运动并成立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3)1940年3月,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三制”原则①内容: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人员分配按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比例执行。②意义:团结了广大群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材互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度,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选举,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