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指导意见学习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3.探究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途径及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知识点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崛起(1)背景: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2)北魏建立: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2.统一黄河流域(1)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2)影响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②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3.拓跋珪封建化改革(1)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2)措施①政治: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仿汉制设官;重用汉族儒生。②经济:计口授田,劝课农桑。③文化: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3)影响①使拓跋部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②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社会矛盾激化(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负担沉重。(2)赋税制度:官吏、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社会矛盾激化。2.民族矛盾激化: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知识点三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2.孝文帝(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2)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下掀起改革运动。【概念阐释】1.鲜卑族: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为魏晋南北朝时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后,大举汉化,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隋唐时期,鲜卑族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2.宗主督护制: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思维点拨】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推行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因而是封建制经济形式。2.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势力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方式。【结构图示】孝文帝改革背景主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史料研读]史料一拓跋珪因倾慕汉文化,遂仿长安、洛阳……建立宗庙,设有社稷……平定权衡,审计度量,不久又仿汉制,完善职官制度。为加强封建化……下令强制解散血缘关系的各部落组织,重新按居住地组织编制①,成为国家的编户。399年,拓跋珪又始置五经博士,增加国子太学生员共3000人,并命郡县大索书籍,汇集平城。史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②。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1.史料一反映了拓跋珪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实施的汉化的措施。①是指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2.史料二体现了北魏赋税剥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②是指赋税征收没有止境。1.据史料一,分析拓跋珪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提示政治方面:完善职官制度,加强地域户籍管理;经济方面:审定度量衡;文化教育:设五经博士,扩大太学生人数。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问题的出现?提示问题:北魏赋税剥削繁重。必将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史论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必要性: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使北魏面临统治危机,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阶级矛盾:宗主督护制的实施和赋税制度的混乱导致国家、豪强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2)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2.可能性(1)客观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2)主观条件:①拓跋珪学习汉族先进制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