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谈民族文化的连续体谈民族文化的连续体本文关键词:民族文化,连续谈民族文化的连续体本文简介:一、从多元一体到文化认同2020年9月,xxx总书记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xxx总书记在讲话中将“文化认同”类比成民族团结与民族和睦的根基和灵魂,指出只有通过强化谈民族文化的连续体本文内容:一、从多元一体到文化认同2020年9月,xxx总书记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xxx总书记在讲话中将“文化认同”类比成民族团结与民族和睦的根基和灵魂,指出只有通过强化文化认同紧握民族团结的灵魂与根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建构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才能有深层的国家认同与道路认同。从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到xxx主席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新发展,它更加强调”共有”和“共同”,在承认“多”的前提下强调“一”。根据比较流行的解释,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体”是“政治一体,文化多元”,文化上属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现在中央高层在全新的形势下提出文化认同,提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保留“美美与共”的同时,似乎更强调“和而认同”,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度要求文化认同。从人类学民族学常识出发,语言、文化、民族、国家的边界大多不会重合,一国多语、一国多文、一国多族是普遍现象,而且这些“一”而“多”的国家各有不同情况,各具特色,不可一概而论。仅举两个例子:中国汉字是具有“象形记忆”的活态书写系统,它让中国主流文化独具特色;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否属于“亚细亚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生产方式”的延续?*它是否属于“治水社会”*?所有这些都给我们留下广大的思考空间,思考人类社会创新发展的可能性。根据罗蒂的观点,早期的海德格尔思想和晚期的维特根斯坦思想,都有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语言和观念不能自成一体,而要和日常实践相结合,意义存在于事物的关联之中。[1]同样道理,西来的马克思主义需要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在哭喊着走上现代化不归之路的同时,发现自己没有完全取回西方“真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丢掉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甚至有“礼崩乐坏”之感。中国是一个“复杂共同体”,自古以来多民族相互往来,有战争,有和平,和平多于战争。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进步的物质保障,十分重要,不可或缺;但是,高层领导意识到,没有文化认同的“根”与“魂”,就没有“深层的国家认同和道路认同”,也就是说,没有文化认同基础的祖国认同、道路认同不可持续。可以说,中国在做一场实验:政治边界(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框定的“中华各民族文化”要为祖国认同、道路认同提供长期稳定的人文基础。二、西来之民族主义“中华民族”的形塑离不开域外民族主义影响,离不开革命家们对马克思主义等外来思想的中国化实践。当前所习以为常的“民族”概念舶自于西方,一定意义上,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社会发展路径与方向,深刻地受到了西方“民族”话语和实践的影响,由此衍生了与之相关的话语改革与概念变更。许多历史学家把民族主义的起源追溯到18世纪后半期的北美、西欧和拉丁美洲,有代表性的事件包括:1775年对波兰的一次分割;1776年发表的美国独立宣言;1789-1792年的法国革命;1807年费希特发表的《致德意志民族》。在18世纪的欧洲和美洲,在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想的推动下,在工业革命、商业革命和农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大转型中,印刷媒体发展,交流范围扩大,民众掀起反抗王朝统治的运动,原指同乡学生或不同教派的“民族”,被政治化为“现代民族”。盖尔纳认为,工业革命要求统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