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017.06/党史博采党政干部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讲话中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这一重要论述意义重大而深远,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的深层次关系。一、文化自信的提出与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撑。没有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就没有自身的血脉与根基,就没有事业的生机与进步。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文化的力量,并将“文化自信”融入到治国理政的宏旨大业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也折射出这四个字在他心中的重要分量。早在2012年11月15日,他履新总书记当天会见中外记者时就谈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正式提出文化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与以往相比,这次语境更庄严、观点更鲜明、态度更坚决。党员干部要在文化自信中坚定理想信念曾涛(中共晴隆县委党校贵州晴隆561400)[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撑。理想信念的伟大作用既来自其本身的科学内涵和鲜明价值,更来自其所依赖的文化土壤和特有的文化基因。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刻铭记中华民族在革命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关键词]文化;自信;理想信念[作者简介]曾涛(1986-),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中共晴隆县委党校讲师,科研信息科负责人,研究方向:党史党建。[中图分类号]D26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031(2017)06-0035-02“四个自信”是一个相互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有机一体,既体现出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又极大地拓展了“三个自信”的广度和深度,也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路上的文化自强,为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二、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的关系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的文化认知、反思、批判、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文化自信具有主体性、指向性、象征性和包容性等本质特征。同时,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指引共产党人无畏前行的精神灯塔,是支撑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的动力源泉,是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净化剂,是解决党内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党有440多万个党组织,8800多万名党员,要使全体党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必须靠理想信念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理想信念不是无源之水,不是无本之木。理想信念的伟大作用既来自其本身的科学内涵和鲜明价值,更来自其所依赖的文化土壤和特有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