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难点:洋务运动。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本课概述:主要讲述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变动情况。它包括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在此过程中三种资本主义形态即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依次出现。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大举侵入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出现客观上准备了劳动力、市场、资金等条件。地主阶级掀起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地位的洋务运动,没有也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富强,但它诱导刺激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在此基础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这是新的具有进步意义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发展是影响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变革的物质基础。(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解体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还是完整的封建社会。那时,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破坏自然经济的因素,并且已经有自然经济解体的现象发生。但是,那时候自然经济的解体,还只是局部的解体,不成其为重大的经济现象,也没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深远影响。当时,还是自然经济占绝对支配地位。中国自然经济的大规模迅速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甲午战争以前,自然经济已经初步解体。甲午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又进一步解体,解体的范围扩大,解体的速度加快,解体的程度提高。主要原因表现为:第一、外国资本主义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大规模地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掠夺农产品,对自然经济进行猛烈的冲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主要原因。第二、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第三、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第四、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虽然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自然经济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即:鸦片战争前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到了近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以及民族资本的不断发展,逐步受到冲击而逐渐解体。2.解体的主要表现: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即:纺与织分开,织与耕分开。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二)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列强更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同时当时正是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因此,可以说当时清政府处于内交外困的窘境中。为了摆脱内交外困,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开展了30年的洋务运动。内涵:“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是一些开明的官员在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深深认识到外国生产技术的先进性,提出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并确实加以实践的运动。但是这场运动并没有触及封建制度,即:核心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是“师夷长技以自强”。从1860年代开始,结束于1890年代,正处在同治和光绪年间,所以又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分为两个阶段:前期——1860至70年代中期,这是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建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这些军事工业完全是为了满足清王朝的需要而创设,使一些特殊的企业,产品不是商品,不需要经过市场,但是发展到后来,这些军事工业的原料供应、军事工业的资金、燃料、运输方面产生了问题...